本來是沒打算看龍應台的「大江大海1949」的。總覺得那不過又是一本跟隨歷史腳步寫來的書,在中共建國六十週年、也是國軍撤退到台灣六十年的今天,又是一本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書。直到妹妹打電話問我買了沒,因為她想看,既然妹妹想看,那就買一本來看看吧!
我不喜歡政治,更討厭現在的政治環境;我是政治家口中的台灣人,我身邊的同學、朋友、同事也很少有所謂的外省人,但我不懂為什麼要這樣分本省、外省,我只知道不管本省、外省,我們都只是一群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兢兢業業、努力奮鬥的人民,為了求生存、求溫飽而努力。
1949離我很遙遠,但我的年代,是讀國民黨的歷史的,也許有人要說那些歷史是假的,直到今天,我不否認,畢竟歷史也會在某種壓力下被史學家美化,只是哪段歷史才是真的?恐怕沒人知道了。
我不是學歷史的,我無法判斷歷史的真假,讀龍應台的「大江大海1949」,我不是從歷史的角度去看,我也無法從歷史的角度去看,而是像看故事一樣去看每一個人的故事。說真的,我才翻不到三分之一,眼淚已在眼眶中打轉。
每次電視上在播放撤來台灣的這些人有多刻苦時,媽媽總愛說她小時候看到的可不是這樣,這些人有工作、有配房舍,去菜市場買菜總是穿著旗袍、穿著鞋襪,她的同學上學都沒鞋子穿,但這些外省孩子上學可都是穿鞋的,在她看來,他們的生活比在台灣的居民好太多了。
但我不這麼想。也許從小看太多所謂的愛國片、逃難片,也許是受「未央歌」的影響,也或者是我太戀家了,不知為何,我就是懂那種心酸、那種無奈、那種茫然,那種從很快就能回家到只能在異地落地生根,所有的家產、父母、兄弟姐妹、朋友通通都沒有了,就只有自己,運氣好的或許還有家人,這是我們這一代很難想像的,在自由社會、在沒有戰爭的環境長大的我們,縱使離家千萬里,也總知道我隨時可以回家,但這些人呢,在數十年後,風塵僕僕,只為見當時來不及道一聲再見的親人。
曾經,歷史告訴我,「十萬青年十萬軍」是多麼的雄心壯志,但看著書,我突然不知道這十萬青年是自願的、還是被迫的,也許都有吧,在那個戰亂的年代,有的是熱血青年,只是連年戰亂,這些老百姓都只想安居樂業、都只想跟家人在一起過著再無戰爭的日子。
記得曾跟我的指導教授聊天,她的父親就是這十萬青年中的一人,獨自跟著軍隊渡海來台,從此舉目無親,從此只能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台灣居住下來,問他恨過國民黨嗎?老師說,他父親心中無恨,只是造化弄人。
我一直在想,1949的原罪到底是什麼?是國共內戰導致的骨肉分離?還是政治家的野心迫使那一代的人民只能接受這一切?
可悲的是,直到今天,2009,六十年前的戰亂持續延燒,原該安居樂業的我們卻終日不得安寧。我們可以接受外國人移民、可以接受外籍新娘,卻一直無法接受這些在台灣生活了六十年的外省人。歷史的對錯似乎不該由我們來論定,如果連1949那群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迫遷移的人們都沒有怨恨,那我們這群沒經歷過戰爭、沒經歷過逃難的幸福人們,又有什麼資格談論這一切的是非恩怨!
- Nov 08 Sun 2009 13:46
我看1949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